《解梁关帝志》记载:“帝姓关,名羽,字云长,本字长生,河东解人也。为人勇而有义,好诵《左氏春秋》,略皆上口。”关羽死后备受民间推崇,又经历代朝廷褒封,清代奉为“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”,与号为“文圣”的孔子齐名。明清时期,供奉关羽的庙宇遍布各地,且延伸至海外。关羽死后的最初谥封是在蜀汉景耀三年 (260年),后主刘禅追谥其为“壮缪”。此时距关羽过世仅41年,这种追封带有褒奖、追念的意味。
给关羽加爵封王始于宋代。北宋徽宗赵佶于崇宁元年(1102年)追封其为“忠惠公”,使关公由侯爵晋为公爵。事隔一年,又于崇宁三年(1104年)以“道君皇帝”名义封关羽为“崇宁真君”;大观二年 (1108年)再封关羽为“昭烈武安王”;宣和五年(1123年)又封关羽为“义勇武安王”。在短短的21年间,赵佶追封关羽达4次之多,由侯晋公,由公晋王。封关羽为帝始于明代。到万历二十二年 (1594年),应道士张通源的请求,晋关羽爵位为“帝”,这是关羽爵位正式由“王”晋“帝”之始,关庙的称谓亦由“忠武”改为“英烈”;万历四十二年(1614年),又再次加封关羽为“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” 。 清代的统治者对关羽封谥有增无减。入关伊始,顺治九年 (1652年),即封关羽为“忠义神武关圣大帝”。 乾隆三十三年 (1768年),加封为“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”。嘉庆十八年(1813年),天理教林清等人在京起义,被清军镇压。清廷认为,能够顺利镇压起义教众,还应归功于“关帝显灵”,因此十九年加封关羽“仁勇”二字。嘉庆二十五年(1820年),新疆回部张格尔率众叛乱,历时8年,直到道光七年(1827年)“又蒙关帝垂佑”生擒张格尔,平叛告捷,加封“威显”二字。经过这次加封关帝谥号已增至10字。
咸丰二年(1852年),广西巡抚因关羽显灵庇护省城上奏咸丰帝,加封“护国”二字。咸丰三年,“因汴梁为京师屏藩,贼方肆其猖獗,神己代为诛戮……关帝显灵”加封“保民”二字。咸丰六年三月经两广总督奏请,加封“精诚”二字。咸丰七年加封关羽谥号“绥靖”。仅咸丰帝一人就对关羽加封四次,至此关羽的谥号已增至18字。同治九年,加封关帝谥号“翊赞”。光绪五年 (1879年),在山西连年大旱之后,终于普降透雨,光绪帝几乎遍封山西各庙诸神,又给关羽增封“宣德”二字,这也是清廷最后一次加关帝谥号。此时关羽的谥号长达22字之多,全称为“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”。清廷不仅加封关羽本人,对其家人也进行了加封。《清实录》记载,雍正四年(1726年)三月,给事中李兰奏请追封关羽祖父爵号,经礼部议定奏报雍正帝“追封关帝三代俱为公爵,牌位只书追封爵号,不著名氏。于京师白马关帝庙后殿供奉,遣官告祭。其山西解州、河南洛阳县塚庙,并各省府州县择庙宇之大者置主供奉后殿,春秋二次致祭”。 清沿古制,祭祀分大祀、中祀、群祀三等。咸丰三年(1853年),清廷继续对关羽进行加封的同时,将关帝祀典升为中祀,享有与历代帝王、文昌帝君相同的祭祀礼遇。咸丰帝下旨“自明年春祭为始,悉照中祀礼举行,乐用六成,舞用八佾,以昭崇奉”。凡行中祀礼,一般遣官往祭,但清代亦有皇帝亲祭者,祭前斋戒两日,届期依既定仪制行祭。
咸丰四年(1854年),咸丰帝又诏准关帝祀典行三跪九叩之礼,突破了中祀的拜跪定制。这一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,咸丰帝亲到关帝庙祭拜行礼。从此,清代对关帝的崇祀礼典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。纵观清廷对关羽不同时期的加封与崇祀,与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。入关伊始,顺治帝吸收了汉族传统文化,加封关羽,注重改变统治集团在汉族人心中的形象,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。乾隆朝以后,清朝的统治逐渐走向下坡路,天灾人祸、内外危机不断,天理教起义、张格尔叛乱、太平天国起义、鸦片战争等严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,此时的统治者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,屡次加封关羽,升格崇祀典礼,迷信关帝神威,通过抬高神灵的地位来振奋统治者的信心,达到挽救统治的目的。残酷的历史事实证明,没有强大国力作为依托,迷信神明并不能挽救清朝的统治。版权声明:本号文章、档案插图、音视频等版权均归“皇史宬”公众号(ID:mingqingdangan)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!
近期文章:
责任编辑:海 鑫 美术编辑:丁 威
投稿信箱:HSC1925@126.com